项目名称:沙力搏尔式摔跤项目编号:国Ⅱ-Ⅵ-22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拉特民族的文化支柱之一。关于沙力搏尔式摔跤的历史考证,主要是从享誉“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蒙古族《江格尔》史诗、西安出土的铜牌搏克画以及湖北出土的木蓖摔跤图等几个线索展开的。
在曼德拉山的岩画上刻画着羌、匈奴、党项等蒙古民族狩猎、放牧、战斗、搏克比赛、日月图案以及游戏等内容。曼德拉山的游牧岩画充分展示了远古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与精神意志。从岩画的内容来看,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已经会制造刀、弓箭、缰绳等工具并用来擒捉与驯服野马等动物,但面对敌人,以对抗来保护自己生存领地时,双方会先比试彼此的力量,这便是沙力搏尔最早的由来。
在蒙古人学会使用缰绳驯服野马后,人们为了比试谁是好汉,便解下马的笼套缰绳,系在腰间或者大腿上进行摔跤比赛,这就是朝力搏尔(缰绳搏克)的由来。
到了公元3—9世纪,搏克钦(摔跤手)认识到缰绳对大腿等身体部位的伤害,同时从细致耐用等方面考虑,决定用皮制的短裤来代替缰绳,这就形成了今天的沙力搏尔搏克。尽管这两种搏克有明显的区别,但部分地区仍将其混用,在阿拉善各苏木、新疆、青海等部分地区,因为没有专门的沙力搏尔服饰,也使用缰绳、袍带、哈达等替代物进行比赛。
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多次提及沙力搏尔搏克的比赛情景。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这一史诗创作于6至12世纪,而沙力搏尔搏克被记载其中,就说明沙力搏尔搏克的形成至少早于《江格尔》创作的数百年。